两人对视一眼,抄起手电筒冲向试验田。月光下,新培育的铃响稻正在无风自动,稻穗碰撞出的清脆声响中,夹杂着若有若无的银铃声。
"
是地脉波动!"
祁同伟的指尖按在烫的土壤上,掌心传来细微的震颤。小狐狸不知何时蹲在田埂上,尾巴卷着本《泛胜之书》,书页间滑落出张泛黄的拓片——那是从老槐树树皮上拓下的符文,此刻竟与稻穗的摆动频率完全一致。
更诡异的是,梁璐脸上的青铃印记开始烫,在黑暗中出幽蓝的光。她循着感应走向稻田深处,现一株稻穗上凝结着露珠状的晶体,内部竟封存着矿工们的模糊面容。"
他们在传递讯息。"
梁璐的声音颤,"
这片土地从未真正忘记。"
次日清晨,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考察团提前抵达。金碧眼的专家们举着精密仪器在田间穿梭,当土壤检测仪显示出"
有机质含量5。1%"
的数值时,领队的博士摘下眼镜惊呼:"
这在工业化农业时代简直是神话!"
祁同伟却默默翻开账本,指向其中一页——1999年的记录:"
古法堆肥第三十次失败,却意外培育出抗逆性强的蚯蚓群落。"
"
你们看这个。"
梁璐带着众人来到声波培育区。特制的音箱里播放着《诗经》吟诵声,番茄植株的藤蔓自动缠绕成"
和"
字形状。考察团的植物学家将光谱分析仪对准果实,屏幕上跃动的数据让他瞳孔骤缩:"
这些次生代谢物的构成。。。竟与古代祭祀用的香草成分高度吻合!"
当考察团走进地脉纪念馆时,展柜里陈列的二十册账本引了轰动。有人逐页拍摄,有人戴着白手套轻轻翻动,一位日本学者突然哽咽:"
这不是账本,是土地的史诗。"
祁同伟站在矿工们的银铃复制品前,听着馆内自动播放的地脉声波,忽然想起青衣女子消散前的微笑——原来所谓和解,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妥协,而是双向的救赎。
夜幕降临时,庄园举办了传统的"
谢土祭"
。老槐树下,王婶带着孩子们唱着新编的采菇调,张大柱调试的改良版太阳能驱虫灯在树梢投下柔和的光晕。祁同伟和梁璐并肩站在监测站前,看着屏幕上全球生态网络的光点与夜空中的星辰遥相呼应。
"
你说,如果当年没经历那些。。。"
梁璐的话被山风揉碎。祁同伟从口袋里掏出枚银铃状的稻穗,这是铃响稻的第一粒种子。"
也许我们永远不会明白,"
他将稻穗别在她间,"
所谓天命,不过是土地给人类出的谜题,而答案,一直藏在我们对待它的方式里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