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朝阳只跟乔治提出了一个要求,那就是改编剧本必须要获得他的认可。
如果是一般的作家提出这个要求,制作方可能连理都不会理。
但林朝阳不一样,他在美国的名气丝毫不逊于那些当代知名作家,作品的电影改编屡次获得成功,在美国读者和观众当中很有影响力。
所以乔治对林朝阳保持着最大的尊重,对他提出的要求也照单全收。
“好,那就这样吧。这张名片你拿着,具体的引进事宜你跟这个人谈就行。”
谈完了事情,娜斯再三向林朝阳表示感谢之后,打算和乔治离开。
“不忙,吃顿饭再走吧。”
林朝阳留二人吃饭,席间聊了些家常,等吃过午饭后才送他们离开。
又过了两天,李拓才上门隆重的向林朝阳表示了一番感谢。
他知道林朝阳的作品从来不愁引进、改编,要不是看在自己的面子上,林朝阳不可能答应这件事。
制止了李拓那些感谢的话,林朝阳说:“这些话就别说了,等结婚的时候给我多送两包喜糖就行了。”
“肯定少不了你的。”
李拓心情畅快的说道。
送走了李拓,下午没事,林朝阳见天气不错,和陶玉书说:“咱推着妈出去转转吧。”
“好。要不去恭俭胡同吧,妈还一次没去过呢。”
恭俭胡同的院子的翻修工程进行了快两个月,陶母只在陶希武用相机拍的照片里见过院子的样子。
主要是因为她是盆骨骨折,两个月来连坐都没办法坐,一直处于长期卧床的状态。
前天去医院检查了愈合情况,确定没有压痛了之后,才刚刚坐上轮椅。
在床上躺了两个月,虽说有家里人无微不至的照顾,陶母也早就受够了这样的生活,一听说要出门,高兴得像个孩子。
小六部口胡同距离恭俭胡同说是近,但走路还是有些远的,尤其陶母现在还是病号,折腾不起。
几人先坐了车到景山后街路口下车,然后再由两人推着陶母步行至胡同。
有林二春的张罗,恭俭胡同院子的翻修进行的很快,翻修不是修缮,院子里的动作很大。
院里原有的煤棚、抗震棚被全部拆除,恢复了院落最早时期的样子,保持情况最差的东厢房几乎等于是推倒重建。
当然了,变动最大的还是整个院落空间上的拆分消减。
就比如东西厢房两侧2*2m的空间被规划成了两个室外空间,既增加了院落的开合层次,又提升了厢房的采光条件。
虽然减少了可利用的建筑面积,但却增加了实用性,也更适合现代生活的居住需要。
如客厅、厨房、餐厅、独立卫生间等公共设施也进行了重新规划,修成之后,院落从外表看,依旧遵循着四合院的礼仪秩序,但内部已经完全是现代风格的建筑。
“您的正房这里做了半室外的门廊,跟游廊还有点不一样,属于过渡空间,等修好之后您就知道了。”
“还有窗户,这里的窗户要换成落地的大玻璃窗,轩楹高爽,窗户虚邻;纳千顷之汪洋,收四时之烂漫,以后您坐在窗前,就能看到院里的四季景色了。”
陶玉书一边推着母亲,一边给她讲述着小院未来的改造效果。
在她的嘴里,改造完成后,这间小院俨然就是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。
这倒不是陶玉书在安慰母亲,小院的规划和设计是她亲自把关的,对父母的养老之地,她是极其重视的。
在院子里转了半天,陶母的心情极好。
跟陶玉书说起了她小时候的事,杜家在清朝中期出过两位进士,保住了家族近百年富贵。
陶母幼时家境很好,住的宅子规模跟小六部口胡同的院子差不多,还有两个专门伺候她的奴婢,但一切都在北平沦陷之后不同了。
又过了几年,陶母嫁给了陶父,就住进了燕园。
“现在住四合院,可比以前方便、舒适多了。”
陶母感慨了一句,又问道:“全下来得花多少钱啊?”
“也没多少钱,再说赚了那么多钱,不就是为了花的嘛。”
见陶玉书不说实话,陶母知道这花费肯定少不了。
她偷偷的问林朝阳,“得有1oo万吧?”
林朝阳点头,“差不多。”
实际上,这个数字再乘以3才差不多,差一点的地段再买两套四合院都够了。
几人正说着话,嫂子赵丽走进了院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