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瀚与朱标对视一眼,皆从对方眼中读出了几分不祥的预感。朱瀚沉声道:“殿下,我先行一步,你且在此等候消息。记住,无论生何事,都要保持冷静,切勿轻举妄动。”
朱标紧握双拳,点了点头:“瀚王叔保重,标儿等你归来。”
朱瀚转身离去,步伐坚定而有力。
皇宫内,朱元璋坐在龙椅上,面色凝重。朱瀚步入大殿,行礼后,静待朱元璋开口。
“瀚弟,你可知朕为何急召你入宫?”
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朱瀚跪拜于地,声音虽低却异常清晰:“臣愚钝,不敢妄自揣测圣意。但臣猜想,陛下定是为朱棣之事而烦恼。”
朱元璋微微点头,目光如炬:“瀚弟果然心思敏锐。不错,朱棣之事,让朕左右为难。他虽有过,但毕竟是朕的亲生儿子……”
朱元璋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:“瀚弟,你知朕一生征战沙场,打下这大明江山,为的是让子孙后代能有一个安稳的家国。朱棣,他虽行事鲁莽,但骨子里有着朕年轻时的那股闯劲,这也是朕一直未对他下狠手的原因之一。”
朱瀚闻言,眉头微皱,但语气依旧恭敬:“陛下仁爱之心,臣等皆能体会。然则,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。朱棣所犯之事,已非小过,若不严加惩处,恐朝纲不振,民心不稳。”
朱元璋叹了口气,目光深邃:“瀚弟,你言之有理。但你可曾想过,若朕严惩朱棣,朝中那些支持他的势力会作何反应?大明初定,朕不愿再起波澜。”
朱瀚抬头,目光直视朱元璋,声音坚定:“陛下,正因大明初定,方需铁腕治国,以儆效尤。朱棣之事,若不能妥善处理,恐将成为日后乱源。陛下若念及父子之情,可将朱棣贬谪远方,以示惩戒,同时又可保全皇家颜面。”
朱元璋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,既有对朱瀚深谋远虑的赞许,也有对亲情的难以割舍:“瀚弟,你的想法虽好,但实施起来却非易事。朝中局势错综复杂,每一步都需谨慎。”
朱瀚再次跪拜,言辞恳切:“陛下,臣知此事艰难,但为大明江山计,为万民福祉计,臣恳请陛下以大局为重,勿让私情左右国策。”
朱元璋沉默良久,大殿内静得只能听见两人的呼吸声。终于,他缓缓开口:“瀚弟,你的忠心朕已知晓。此事,朕会再作思量。你且退下,让朕好好想想。”
朱瀚心中虽有不甘,但也知此刻不宜再逼,于是躬身行礼,缓缓退出大殿。走出皇宫的那一刻,他抬头望向远方,心中暗自思量:“大明江山,岂能因一己之私情而动摇?我朱瀚,必当竭尽所能,守护这片土地上的安宁。”
与此同时,东宫内,朱标焦急地等待着朱瀚的消息。当他看到朱瀚归来时,连忙迎上前去:“瀚王叔,父皇怎么说?”
朱瀚轻轻摇了摇头,面色凝重:“陛下仍在犹豫之中。但殿下放心,无论结果如何,臣都会与殿下并肩作战,共同守护大明江山。”
朱标紧握朱瀚的手,眼中闪烁着坚定:“瀚王叔,有你在,标儿便心安。我们一定能够度过这个难关。”
朱瀚与朱标在东宫内的对话并未因朱瀚的归来而结束,反而因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而更加凝重。朱标紧锁的眉头终于稍稍舒展,但眼中的忧虑并未完全消散。
“瀚王叔,父皇他……这是打算放过朱棣了吗?”
朱标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,似乎仍难以接受这个事实。
朱瀚轻轻摇头,目光深邃:“陛下并未明确表态,但他的犹豫,或许正是我们转机所在。朱棣近日的嚣张气焰,陛下定是看在眼里。此次召见,或许正是为了警示朱棣,让他有所收敛。”
朱标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光亮:“如此说来,父皇并未完全偏袒朱棣?那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,以助父皇一臂之力?”